近日,某大学六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幸遇难的消息传来,令人无比痛心。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不仅是家庭的巨大损失,更给即将踏入医院、实验室等实习场景的医学生敲响了沉重警钟——医者的使命是守护生命,而守护自己的安全,是践行使命的第一步。
一、医院实习,这些“特殊风险”必须警惕
医院、实验室、急救现场等实习环境有其特殊性,风险往往藏在“习以为常”中:
医院环境的交叉感染风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呼吸道分泌物时,若防护不当可能感染乙肝、丙肝、HIV等病原体;门诊、急诊人流量大,还可能面临患者或家属的情绪冲突。
实验室操作的潜在危险:接触有毒化学试剂、放射性物质、实验动物时,违规操作可能导致中毒、灼伤或被咬伤;生物样本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污染。
临床操作的意外伤害:学习注射、穿刺、手术协助时,可能被针头、手术刀划伤;搬运患者或操作医疗器械时,可能因操作失误导致自身或患者受伤。
应急场景的身心压力:参与急救、夜班值守时,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易引发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增加失误风险;面对突发伤亡事件,还可能遭遇二次伤害(如车祸现场的二次碰撞)。
二、医学生实习安全“保命指南”,请逐条记牢
(一)实习前:做好“防护装备”与“心理建设”双准备
备好“物理防护”:根据实习科室准备防护用品——外科口罩、医用手套、护目镜、隔离衣是标配;进入感染科、检验科需额外准备N95口罩、防护服;实验室操作务必穿实验服、戴防护帽。
明确“权利边界”:与带教老师沟通实习内容,对超出能力范围的操作(如独立进行高风险手术辅助、处理不明感染源),有权拒绝并要求指导,“不好意思”可能换来终身遗憾。
(二)实习中:严守“操作规范”,拒绝“经验主义”
把“手卫生”刻进肌肉记忆: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脱手套后,必须按“七步洗手法”清洁;接触污染物后,立即用消毒凝胶或流动水清洗,这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锐器处理“零容错”:使用过的针头、缝合针绝不回套针帽,立即放入专用锐器盒;若不慎被刺伤,第一时间挤血、冲洗、消毒,并报告带教老师和院感科,按流程进行暴露后预防。
实验室操作“一步不省”:稀释试剂、离心样本、处理动物时,严格按SOP(标准操作程序)执行;离开实验室前,确认水电关闭、危险品归位,不凭“感觉”省略任何步骤。
警惕“隐性疲劳”:连续夜班、高强度工作后,若出现头晕、注意力分散,及时向带教老师申请休息。医生的“敬业”从不等于“硬撑”,疲惫状态下的失误可能危及医患双方。
(三)遇突发:冷静处置,牢记“双重责任”
面对医患冲突:保护自己,及时求助:若遭遇患者或家属的言语攻击、肢体威胁,不正面冲突,立即退至安全区域,联系带教老师、医院保安或报警,你的安全比“平息纠纷”更重要。
面对职业风险:按流程处理,不隐瞒:发生针刺伤、黏膜接触污染物等情况,严格遵循“挤→冲→消→报”四步法,配合医院进行后续检查和预防治疗,隐瞒可能延误最佳处理时机。
面对意外事故:优先自保,再护患者:如遇地震、火灾等突发灾害,先协助患者撤离至安全区域(根据病情采取合适方式),自身需熟悉医院消防通道和应急设备位置,不盲目冒险。
三、家庭与学校:做医学生的“安全后盾”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学生的誓言,而这份誓言的前提,是平安走过实习之路。每一起安全事故背后,都可能藏着“疏忽”与“侥幸”。六名同学的悲剧提醒我们: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家长要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关注其实习状态,若发现单位存在安全隐患,及时与学校共同介入处理。
愿所有同学在实习路上,既能学到救死扶伤的本领,也能守住护己安身的底线。转发给身边的同学,让安全成为他们从医路上的“第一道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