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时,北京协和医院就建立了“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和总住院医师负责制”培训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原卫生部有意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广到全国,但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能大范围推行。
在我国建立规培制度之前,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分到协和医院就是协和医院的水平,分到县区医院就是县区医院的水平”,这就导致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差异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再满足于有医生看病,而是要看好病,看好医生,因此,大医院越来越“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所以如何培养大量会看病的、水平高的医生,推进医疗服务水平的均质化,成为我们的新任务。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全科医生必须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此,即便直面住宿、考试甚至非培训基地医疗机构三年住院医师短缺等一系列挑战,2013年,国家方案正式发布,表示着全国正式进入“无规培,不行医”的新时代。2013年12月31日,7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我国规培制度的正式实施,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规培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完善于20世纪的美国,是国际公认的临床医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培制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的制度才建立10年,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开展规培就是为了借助大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按照培养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最低要求,训练相对均质化的医生,缩小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现在,每位医学生毕业后都有机会到省内最好的三甲医院接受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训练。
诚然,全国各地区医疗、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一阶段工作重心集中于基地建设,并逐步覆盖全面学科;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内容、时长、考核要求等,让规培之“规”有据可依、做细落实。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于竞进表示,目前我们国家对规培生的要求,单从设计标准上来讲,实际比其他国家还要低一些。比如美国的内科住院医师,要求每天早上单独查房,制订诊疗计划并向带教汇报,三年级住院医师还要有带教一、二年级住院医师和领导团队的能力。美国对于工作时长的限制也是在不断调整的,原来是每周不得超过120小时,近年来才降低到80小时。而我们的规培生目前的工作强度和培养目标都远低于美国,工作时间其实远没有达到80小时。但是统计显示,规培制度对于医生本人的职业生涯是很有益的。住院医师在培期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比未经规培的医学毕业生高出近30个百分点。有研究表明,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职业巅峰期将延长6~8年的时间。规培制度对于推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均质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在西部地区,经过规培的全科医生反哺到乡镇卫生院之后,效果非常好。贵州遵义凤冈县卫生局做过统计,第一批经过5+3培训的全科医生上岗之后,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数翻了一番,门诊人数也增长了近一倍,职工绩效收入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规培,我们为老百姓身边培养了一大批会看病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