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政策
医院高质量发展|聆听集采之声——深度解析国家医药集采政策

为全面反映国家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成效,倾听医疗机构、专家学者及社会各方的声音,《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推出《聆听集采之声》专访栏目。本期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为我们深度解析集采政策。

我国为何要降低仿制药价格?

蒋昌松主任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降低仿制药价格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回归市场逻辑。我国仿制药供应充足,但价格却处于全球较高水平,这与医药领域长期存在的带金销售有关,因此应引导仿制药合理降价。

二是追求患者可及。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长期用药人群增多,药品经济负担过大会引发社会矛盾。通过集采等措施,将仿制药费用占比逐步降低,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关键。

三是促进产业创新。在有限的药品支出中,更多的为创新药买单,关系到战略性产业的未来前景。通过合理降价,腾出仿制药费用空间,支持创新药的发展。

如何保障患者享受集采红利?

集采显著降低了药品价格,为患者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宜”的选择。但如何确保这些降价后的好药顺畅进入医院,开到患者手中,是检验政策成效的“最后一公里”。

蒋昌松主任强调:

首先,“三医”必须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医保部门要组织好集采招标,动态监测采购和使用情况;卫生健康部门要聚焦临床使用环节;药监部门要守护药品质量和供应;医疗机构要科学真实地报量,优先采购集采中选药品;医药企业要确保稳定生产和足量供应。

其次,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也是保障集采红利落地的关键。科学报量是起点,质量监管是核心防线,激励约束是驱动力。对医院既要“压担子”,也要“给甜头”,确保集采政策落地见效。

集采面临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仍然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部分医患对仿制药疗效存在疑虑;二是担心过度竞争导致“低价等于低质”;三是对医生处方权和患者选择权可能产生的影响。

针对这些挑战,蒋昌松主任提出了三条优化集采规则的方向:

一是强化协同监管,筑牢安全质量防线。医保部门应进一步提高申报企业门槛,药监部门应对中选企业实施全生产线的全覆盖监管,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加强仿制药一致性的宣传普及。

二是引导理性竞争,防范企业过度内卷。药监部门在审评审批环节应对同质化品种进行风险提示,医保部门应完善集采竞价规则,防范异常低价扰乱市场。

三是尊重临床医患选择,完善报量选量规则。可以借鉴生物制剂和高值耗材的经验,允许医疗机构按厂牌进行报量和选择,充分尊重临床用药习惯和选择权。

通过蒋昌松主任的深度解析,我们对国家医药集采政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集采政策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节约了医保基金,还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创新升级。未来,随着集采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展开
收起
0
医疗政策
康强医疗人才网
康强客服
<康强医疗人才网
诚招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