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医护人员报考面试之前,先扯扯公务员面试。
公务员面试流传一个说法,“全国面试看江浙,江浙面试看税务”,意思是说,江苏、浙江以及税务系统的面试,无论是形式和内容,在全国都起着导向示范作用,研究面试技巧一定要盯住这三个板块面试的新变化、新走向。
我从事组织工作多年,多次参与公务员招录工作,从计划下达、报名、笔试,面试,到体检、政审、录用环节全程参与,对这项工作还算比较熟悉。我认为,公务员面试制度运行多年,形式与内容已经逐步固化,数省一面,数题一面,所以,面试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也是驾轻就熟,大同小异,大家共同进入了一套模式、模板。
近三两年来,江苏等三个板块率先破题,大胆改革,向着“务实管用”的目标进发,突出选人导向,面试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接地气,令人耳目一新。
时下正是各地医护人员公开招考的季节,本文根据医护人员群体的特点,结合江苏省考面试趋势,谈一谈医护人员的面试环节有哪些基本技巧?
第一个问题,医护人员面试的特殊性。
和报考公务员相比,医护人员的岗位要求不同于公务员,面试的要求和公务员招考也有很大不同。
公务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在政策理论水平、抓落实的能力、语言表达、服务意识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有着较高要求,招考的根本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笔试和面试都是按照选拔公务员的标准来进行,具体面试而言,就是看考生是否适合做一名公务员。
医护人员作为专业技术干部,面试的要求不会像公务员那样“高大上”,要求你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但有两个基本方面在面试范畴之内,一是基本的政策理论、思想认知水平,比如对涉及卫生系统的一些社会热点的认识和分析,对医学基本理念的思考和认识等等;二是基本的业务素养,多数地区医护人员招考时往往医生和护理一张卷,面试会考到专业素养,但正常情况下,专业面不会过于狭窄,专业性也不会过强。公开招考,按照常理笔试重点考知识掌握、积累水平,面试考的是知识转化能力,二者区别很明显。因此,准备医护人员面试时,不必对专业要求过于焦虑。
再一点区别,公务员考生整体水平要优于医护人员考生,他们准备面试的经济投入、精力投入等,也远大于医护人员。再说考官的来源渠道也不一样,思维方式和尺寸把握也有差异,公务员面试的考官多数来自组织人事部门,大家都有考官资格证,而参与医护人员面试的考官没有资格证要求,人员多由组织人事部门干部和卫生系统领导担任。作为医护人员考生,没必要总拿公务员考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至于信心不足,看轻自己, 甚至自暴自弃。公务员面试打分,正常情况在七十四五分上下,超过80分和低于70分都是少数。从历年操作层面看,医护人员面试,均分往往高于公务员面试,由此可见考官还是做到了有的放矢。
第二个问题,面试题会考哪些内容。
按照传统路数,多将面试分为考察思想认识水平、综合分析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几个方面,根据江苏等三个板块近年面试题来看,我认为分为“怎么看”“怎么做”“怎么讲”三个方面更为合适,也更便于考生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
“怎么看”是问考生对某件事情或社会热点等的看法;“怎么做”是交给你一项工作,问你怎么处理;“怎么讲”是给你一个场景,让你现场讲述或演说。
医护人员考生在准备面试的时候,网上带有专业色彩的题目不多,或者说有特色的题目不多,建议让DeepSeek从这三个方面给你多多出题,一遍一遍地练,为检验自己答题的水平,可以让豆包对这些题给出答案,对照检查分析,逐步提高答题水平。依我经验,DeepSeek出题时,提要求越细题目质量越高,但它答题太绕太磨叽,尤其是专业性太强,简单的题目往往回答得高深莫测,参考价值不如豆包的答题,大家可以一试。
这里按照“怎么看”“怎么做”“怎么讲”的顺序出了三道题,大家可以慢慢体会。
第一题:近期,某三甲医院检验科被媒体曝光存在“套餐式检查”现象——患者仅因普通感冒就诊,却被要求进行包括心肌酶谱、免疫功能检测等十余项高价检验项目,引发公众对“过度医疗”的争议。作为医技人员,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道题属于“怎么看”类型。关键词是“现象”“争议”和“医技人员”“看法”。
第二题: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了10名因食用某餐馆食物出现呕吐、腹泻的疑似集体食物中毒患者。你作为值班医生,发现患者症状轻重不一,且部分家属要求优先救治。请描述你的处理流程,并说明如何协调资源与安抚家属。
这道题属于“怎么做”类型。关键词是“…患者”和“值班医生”“轻重不一”“优先”,你需要做的是处理流程、协调资源、安抚家属。
第三题:你是一名儿科护士,一名3岁患儿因输液后出现皮疹和呼吸困难,初步判断为药物过敏反应。家属情绪崩溃,指责医院用药不当并扬言要曝光。请模拟向家属解释情况的对话,并说明后续处理方案。
这道题属于“怎么讲”类型。关键词是“儿科护士”“过敏反应”“家属…”等,需要做的是“模拟”和“处理方案”。
第三个问题,面试考场的基本诀窍。
网上的面试诀窍多如烟海,这里从考官的角度择要讲述。
一是设置场景。把面试考场想像成闺蜜、同学、家人的沟通对话,他们和你共同探讨一件事,问问你的看法,你会怎么办?面试说到底就是讲道理,考生应该在心里想:不就是这个事吗?我说说自己的想法!拉家常一般,讲清楚观点就行。有人提出,考生要具备演员思维,我是来演戏的,假戏真做,这个比喻也有道理。
二是备考室的学问。正常情况下,三道面试题,备考室5分钟,考场现场答题10分钟。备考室的任务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审题,题目一定要细读,逐字逐句过,找准关键词,弄清问题是什么,你扮演什么角色,确保方向正确,千万不能跑题。二是写答题提纲,从三到四个方面进行回答,列出主要观点就行,不要大段大段地写具体文字,重要的是确保把三道题的主要观点全部写出来,至于具体论述内容到考场再解决。
三是考场注意事项。一方面是答题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干净利索,不要扯东扯西,也不要为了延长时间,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做考官不容易,不止疲劳,甚至心情也不甚美妙,考生不要给考官制造新的痛苦,一定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再一方面是掌握“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的答题技巧。
试以第一题为例,笔者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方面来分析回答。
先分析这个现象“是什么”:作为医技人员,我认为“套餐式检查”这类过度医疗现象严重背离了医疗本质,损害患者权益与行业公信力,需深刻反思与严肃整治。从危害来看,首先,它直接损害患者利益。普通感冒本无需复杂检查,强制“套餐式检查”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可能因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带来潜在风险,如部分检查需抽血,频繁采血会让患者产生焦虑,且多次穿刺也有感染风险 。其次,这种行为破坏医患信任。患者本是寻求专业救治,却遭遇过度医疗,会质疑医生的专业性与医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长远来看,影响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与公信力。最后,浪费医疗资源。医疗资源本就有限,将其投入到不必要的检查中,挤占了真正需要医疗资源患者的机会,降低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再分析“为什么”存在这种现象:从产生原因分析,一方面,部分医疗机构存在逐利倾向,将医疗服务过度商业化,把检查项目作为盈利手段,忽视了患者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医生专业素养不足,缺乏对疾病的准确判断能力,难以精准区分患者真正所需的检查项目,只能通过“广撒网”式的检查来规避风险;此外,监管机制不完善,对过度医疗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现象。
最后讲应该“做什么”:作为医技人员,我会始终坚守职业操守,以患者为中心,严格依据诊疗规范和患者实际病情开具检查项目,不盲目跟风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协作,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精准、必要的检查服务,用实际行动维护患者权益和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个什么”作为方法论,不仅适合“怎么说”类型题目,在回答“怎么做”“怎么讲”类型题目的时候,如果不知从哪里答起,无从下手,也可以借助这个模板,机械性地从这三个方面来解答,毕竟有胜于无,回答总比不答要好一些。至于回答的技巧,只能靠多读多练,慢慢体会。